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2-11-23 09:57
單縣龍王廟鎮(zhèn)黃順堤村位于古老的太行堤之邊、太行堤河之畔。
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太行堤、太行堤河見證著黃順堤村的時代變遷,歷代村民口耳相傳,“秦始皇南修大堤擋黃水,北修長城擋韃兵”“光武帝謁祖修大堤”……“大堤”之說,就是太行堤。
太行堤、太行堤河好似雙龍齊駕并馭,橫亙單縣全境,綿延近百里,沿河順堤的古老村落有數(shù)十個,且多以“河”“堤”之字命名。
歷史上,黃河多次泛濫決口,筑堤修渠防御水患成為黃泛區(qū)的頭等大事。因此,太行堤被譽為阻擋黃河水的“銅墻鐵壁”,而修筑太行堤形成的太行堤河,則是引黃泄洪的“生命通道”。由此,在其堤旁河畔建村立足是單縣先民尋求生存安全的重要抉擇。
明洪武年間,黃氏族人由安徽蕭縣遷此,順著太行堤、太行堤河之勢建村,依水傍堤而居,繁衍至今。
明天啟年間,黃氏人丁興旺,家境優(yōu)裕,同姓分支外遷,仍然依河順堤而居,逐漸形成東、西兩村。
黃順堤村有一座泰山廟,現(xiàn)存的石碑碑陰記載了明末重建事宜。據(jù)民間傳說,最初的泰山廟大殿面闊五間,進深五椽,前檐辟廊,單翹單昂,松柏環(huán)繞,濃蔭翳郁,頗為壯觀?!案蛔闩d盛的村莊方才大興土木,建造泰山廟,以祈神靈庇護。”單縣人文研究者張玉善說。
黃順堤有一口水井,在泰山廟前八步之處。當年的井口為圓形,青石嵌入,井壁由碩大青磚砌成,口小肚大,井壁布滿青苔,清流如鏡,可映日月。每至正午,日光映射,井壁宛若翡翠,晶瑩剔透,先人冠名“八步琉璃井”。
“八步琉璃井”周圍芳草萋萋,兩棵葳蕤白楊環(huán)抱掩映,商賈車馬行至,飲水歇息,鄉(xiāng)民喜歡在此乘涼聊天,歡聲笑語隨風飄蕩,充滿祥和之氣。此井建造年代無人知曉,井水清澈甘甜,燒水做飯無垢,且直飲不疾;炎熱盛夏,村里家家戶戶做涼面條,皆用此新鮮井水,感覺清涼爽口,令人大快朵頤。
遇到大旱之年,“八步琉璃井”的水非降反升。一日,有人黎明打水,突然看到一只玉兔從井口躍入水中,還清晰聽到井里傳出的說話聲,取水者驚恐至極,水桶、井繩丟進井中,倉皇而逃。待第二個取水者到達井邊,卻看到之前丟棄井內的水桶、井繩居然放在井沿上,一切安靜如初。
一風水先生路過“八步琉璃井”,對人們說,這井底有“鎮(zhèn)井之寶”,月宮下凡玉兔守護,保佑清流不息、惠澤百姓,并警示民眾守井即安,不可奢求。
后來,有好事者貪欲“八步琉璃井”之寶,汲水4天3夜,井底幾近顯現(xiàn),便用麻繩捆扎的棉被堵住泉眼,兩人沉底挖泥探尋,摸到一圓形物,力拽不動,遂用釬撬,感覺觸及金屬箱體,欲深挖求得。是時,路遇一老者驚呼:“貪欲無度,性命難保!”觀者這才發(fā)現(xiàn)井沿正縮聚,不得不把井下人拽了上來。
從此,玉兔驚遁,寶藏失靈,“八步琉璃井”水位下降,味道變苦,無人問津,久之塵封地下。許多年前,村民程相柱將此井遺跡掩蓋于房屋下,成為鄉(xiāng)鄰樂議的歷史記憶。
承蒙太行堤河抑或“八步琉璃井”的清流甘泉的滋養(yǎng),黃順堤村人杰地靈,才俊輩出,民間說書人任蘭光即是其一。
任蘭光16歲學藝,輾轉魯蘇豫皖交界之地演出,其音域寬廣、吐字清晰、敘事明了,巧引妙用魯西南俚語,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任蘭光回歸家鄉(xiāng)從事農業(yè)生產,未曾放棄對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的追求,樂意在田間地頭為鄉(xiāng)親們說書。如今,藝人往生,書聲消盡,任蘭光曾說的《水滸傳》《岳飛傳》《三俠劍》等傳統(tǒng)書目仍被民眾樂道。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